日本、欧美合作加速试验,中国进展更快——电磁炮竞赛一目了然
最近一段关于电磁炮的报道,让人看见两个不同的技术路线在较量。日本计划在2025年让“飞鸟号”驱逐舰上试射一种“边看边买”式的电磁炮(实为舰载实射演示)。这门炮的弹头口径只有约40毫米、单枚重量不到300克,官方宣称的最高出膛速度接近2500米/秒,动能大约在5兆焦左右,定位为防空、反导用途。现场画面剪得很有戏:弹丸掠海直击靶船,靶船翻侧、泡沫四溅——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许多现实问题:发射现场设备杂乱、甲板上电缆外露,电源体积巨大,轨道材料烧蚀严重,单根轨道寿命被估计在约120发左右,需要频繁检修。有人在一旁私下质疑:凭这套设备能拦住高超音速武器吗?日本方面深知自身底子薄弱,所以积极与美欧厂商和研究机构合作,最近几年已签署多项技术交流协议,试图用合作弥补短板。 把视线拉回更早的时间线,日本电磁发射研究虽早有尝试,但真正进入实用化攻关的拨款与系统化研发是2016年以后才显著加速。那之前的研究多以小口径、短轨为主:比如做出过16毫米、长约2米的小型试验炮,能把20克左右的铝弹丸加速到近2700米/秒,但每次发射后导轨必须拆检,更大规模实战化还很远。日本靠引入外援和产业合作来补短板:当美国和欧洲的一部分企业技术路线开始松动时,日本便抓住时机引入部分关键资料与经验,加速自研进程。 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较为系统且长期投入的路线。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相关实验记录:最早的试验就能把极轻质量弹丸推到上千米/秒。进入2000年代后,中国在材料与超导等基础研究上投入持续增加。2011年前后,中国在内蒙古白城的试验中,用较长的双轨装置对混凝土钢板进行穿透试验,出现能穿透厚混凝土的记录;随后几年,规模更大的18.5米海试样机被安放到海上登陆舰进行验证,口径推估在60–100毫米、弹体可达到几公斤级别。公开试验中,某次初速曾达到约2580米/秒,动能接近三十多兆焦,射程数据被报道可拓展到百公里量级,陆基靶场上多枚射击能明显打破多辆装甲车的防护,这些结果显示出与小口径试验显著不同的作战潜力。 技术攻关的关键集中在轨道材料烧蚀、能量供给与弹体结构上。中国团队在纳米陶瓷涂层、材料耐热处理方面取得进展,公开报道显示通过改良涂层能够显著减缓轨道烧蚀,连续发射次数和可靠性都有提升。到近年,媒体与学术圈流出的测试数据则显示更大口径、更重弹体与更高动能的组合在加速试验中逐步实现,甚至提出了舰载化双轨、弹体可达数十公斤、速度上升至数马赫级的设想。 对比两国路径可以看到:日本依赖较多国际合作和快速集成现有模块,以缩短研发周期,但受限于电源体积、轨道寿命和转换效率,当前样机多偏向小口径、高速但低质量弹丸,作战用途更偏向防空拦截;而中国则走长期、体系化的路线,从材料、能量供给到弹体设计同步推进,目标是大口径、大质量与高速并重,提供更大动能输出,从而兼顾攻防两端。预算上,日本近年对电磁炮的年度投入从几十亿日元增长到上百亿日元级别,以资金补技术短板;中国则依靠多年来的科研积累与系统试验,逐步解决了燃烧、磨损和能量管理等工程难题。 在外界宣传与实际能力之间也常有差距:媒体的展示画面往往强调视觉冲击力,把试射影像剪辑得很“震撼”,但真正决定实战能力的,是耐久性、能量密度、供电体积与系统化的火控集成。短期内,日本通过与美欧的联手能快速把小口径系统推向原型验证;而中国在材料和能量解决方案上取得的突破,使其在大口径、重弹体方向上的领先优势逐渐显现。总体来说,这场电磁炮的技术竞赛,是“两条路”的并行:一边是快速集成与外部合作的短期推进,另一边是长期技术积累与自主攻关。未来谁能把试验能力转化为可靠且可持续的作战能力,还要看在材料、能源体积、轨道寿命与系统集成等几项关键工程问题上,哪一方能更快拿到稳定、重复发射的解决方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