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志平话》中记载,体重达三百斤的董卓独揽朝政大权时,身边有十四位得力助手:义子吕布、白袍将军李肃、四名盗寇以及八位健将。其中,三姓家奴吕布及其麾下八健将广为人知,但关于白袍李肃的最终结局,以及八健将中究竟有几人投靠了曹操,可能就不是所有读者都清楚了。
《三国志平话》和《三国演义》均以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为蓝本,虽然小说情节虚实参半,但其中绝大多数人物都能在史书中找到原型,就连貂蝉也有历史依据。像杀妻待客的刘安可能是虚构人物,但董卓的十四位帮凶却都是真实存在的。八健将中的张辽、臧霸、郝萌、曹性、成廉、魏续、宋宪、侯成,有一半以上在吕布败亡后归顺了曹操。
根据《后汉书·卷七十五》和《三国志·卷七》的记载,侯成、宋宪、魏续投降曹操时虽然没有直接擒获吕布,但也并非空手而归——他们绑缚了陷阵营统领高顺和吕布的谋士陈宫。不过,高顺当时是否仍为陷阵营统领尚有争议,因为正史记载吕布早已将陷阵营的指挥权交给了魏续,只有在作战时,高顺才能临时接管部队。
展开剩余74%高顺为人正直宽厚,因此在董卓(或吕布)的八健将名单中并未列名,八健将以张辽为首,臧霸次之。其中,魏续、宋宪、侯成三人投降曹操,而张辽和臧霸也先后归顺,且都带着自己的兵马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三国演义》中张辽在白门楼怒骂曹操的情节是虚构的,历史上张辽是主动投降的。张辽祖籍雁门马邑,是西汉马邑之谋策划者聂壹的后人,因计谋失败,聂家为避祸改姓迁居。张辽成名后也未恢复祖姓,而是辗转效力于多位主公:从丁原、董卓到何进、吕布,最终投靠曹操。
在《三国志》中,张辽位列五子良将之首,其后是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。臧霸的地位稍低,排在李典、李通之后。臧霸在吕布败亡后曾逃入山中,被曹操通缉捕获后,反而受到重用,被委以青、徐二州的防务。有趣的是,臧霸与刘备关系不错。曹操曾命刘备传话,要求臧霸交出藏匿的叛将徐翕、毛晖,但刘备劝说未果。曹操不仅没有怪罪,反而更加信任臧霸,不仅赦免了二人,还任命他们为郡守,甚至在官渡之战前将青州防务交给臧霸。后来臧霸的地位甚至超过张辽,官至执金吾,位同三公。
八健将中,张辽、臧霸、魏续、宋宪、侯成都归顺了曹操,但郝萌和曹性就没这么幸运了。建安元年,郝萌在陈宫策动的叛乱中砍伤曹性,后被高顺斩杀。伤愈后的曹性接管了郝萌的部队,但从此销声匿迹,可能因伤残退役。八健将中最后一位成廉,据记载被曹操擒获,很可能因拒不投降而被处决。
董卓麾下的四盗寇——李傕、郭汜、张济、樊稠,在史料中也有详细记载。他们曾联手击败吕布,后又自相残杀。其中李傕、郭汜控制汉献帝的时间比董卓还长。值得一提的是,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并非讨董联军成员,反而与韩遂一起支持董卓。李傕掌权后,封韩遂、马腾为镇西将军和征西将军,但二人因不满待遇与李傕开战,最终败退回西凉。四盗寇的结局都很悲惨:张济在抢粮时中箭身亡;郭汜被部将所杀;李傕被梁兴、张横斩首;樊稠则被李傕设宴杖杀。
最后说说白袍将军李肃。《三国志平话》称他是飞将军李广之后,银盔白袍,使一杆丈五倒须钩枪。但史料显示,刺杀董卓时,实际上是李肃先用戟刺伤董卓,吕布随后补刀。李肃后来在与董卓女婿牛辅交战时失利,被吕布所杀。
综上,董卓的十四位帮凶中,只有张辽等五位健将得以善终。如果他们早投刘备,或许有人能跻身五虎大将之列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董卓的这些部将,若放在三国鼎立时期,有几人能达到五子良将或五虎大将的水平?若除去吕布、李肃,剩下的四盗寇和八健将,在东吴能否组成新的江表十二虎臣?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