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,如果真能退货?
如果孩子是商品,会发生什么?
在韩国最新的漫改剧《退货儿童》中,这样的设定被冷酷而彻底地演绎出来。
剧中的“孩子拍卖会”让人毛骨悚然:一名“斯坦福的精子加上首尔大学的卵子结合的婴儿”,最终被以8.9亿韩元的天价卖给了一对富豪夫妇。由于是通过代孕出生,生物学父母根本不知情,而拍卖行的主理人为了制造出所谓的“完美儿童”,甚至让自己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替总统夫妇代孕。更讽刺的是,她还用“玛利亚也是十四岁怀上耶稣”来为这一决定辩护。
(韩国编剧,还是你们敢写啊。这都什么跟什么......)
设定听起来仿佛是科幻片,实际上却戳中了许多东亚家庭的敏感神经。因为在现实中,孩子虽然不可能像商品一样被退货,但他们早已在无形中被放上了某种“价值天平”。
展开剩余92%分数、名校、证书、奖牌......一切都成了父母衡量孩子是否“值得”的指标。
剧集的极端化处理,只是把东亚教育文化中潜藏已久的逻辑推到台前:父母把孩子视作一项投资,期待他们带来荣耀和回报。
PART.01
韩国的教育幻觉
《退货儿童》的冲击性并非孤例。
近年来,韩国涌现出了一系列以“鸡娃”为主题的电视剧。《天空之城》用冷峻的笔触描绘了中产家庭对名校的病态执念,《善意的竞争》展示了教育军备化的极端化场景,而《退货儿童》则更进一步,把孩子降格为可以定价、可以退货的快消品。
如果说前两部剧里,孩子还是家族的投资项目,那么在《退货儿童》里,他们甚至沦为消费主义逻辑下的“次品”。
《天空之城》
在《天空之城》中,所有家庭都聚居在名为“SKY”的高档社区。精英父母们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进首尔大、延世大、高丽大,因为那是家族荣耀的象征。在这种环境里,孩子的成绩决定着父母的体面。
有人考上首尔大,却因为多年被压抑的学习生活而憎恨父母,甚至选择自毁前程;也有人虚构了“哈佛录取”的谎言,只为讨好父母,直到哈佛要起诉她蹭课,真相才被揭穿。
父母爱的究竟是孩子本人,还是那张金光闪闪的录取通知书?
《善意的竞争》
而在《善意的竞争》中,教育已经彻底军备化。高考不再只是努力与天赋的较量,而是一场可以氪金的闯关游戏。学生们吞服聪明药,使用昂贵的医疗器械,参加天价补习班,甚至通过输血来提升学习状态。女主的父亲痴迷于制造“完美天才儿童”,从孩子出生的时辰到取名都要算命,从小学习各种才艺,必须迅速成才。
他甚至领养一个姐姐,只是为了制造“同伴压力”。在他眼中,作弊也可以包装成“策略”,逼迫老师成为共谋,不然就让其“意外死亡”。
教育在这样的逻辑里,不再是培养人,而是操纵项目。
《退货儿童》
《退货儿童》则把这种逻辑推到了极端。
剧中有个女孩名叫“我炫”,意思是“让我炫耀的孩子”。她的母亲要求她永远是第一,因为“我从未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过,你考不到第一名也会死”。更诡异的是,这个“我炫”其实是“我炫2号”。在她之前,还有一个“我炫1号”,早已消失。
孩子的存在,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生命,而是可以替代的KPI。当孩子被KPI化,父母爱的温度也就彻底冷却。
三部剧看似各有侧重,但背后揭示的都是同一个事实——
在东亚社会,教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求知过程,而是父母阶级焦虑的出口,是社会流动的通道,也是家庭荣誉的赌注。
PART.02
东亚教育的镜像:中国与日本
这种极端化的叙事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,是因为它并非空穴来风。韩国社会对“完美”的执念,早已有深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根源。
早在958年
高丽王朝就设立科举考试。中举意味着免除赋税徭役,家族阶层一跃而上,成为“两班贵族”。于是,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观念深深刻入了社会基因。
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,韩国用短短三十年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,这种“压缩性发展”让财富与地位一夜重组,但“唯分数论”的旧逻辑却顽强延续。只是,科举换成了高考,“两班”换成了SKY。
早在1974年
韩国就取消了重点与非重点高中的区分,本意是实现教育公平,但结果却让公立教育进一步滑坡。家长们普遍不再指望学校,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课外补习上。
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韩国仅有11%的学生表示尊重学校里的老师,这一比例在所有参评国家中垫底。换句话说,学校在孩子成长中的权威与影响力已经严重削弱。
韩国高考纪录片《学习的背叛》
今天的韩国
SKY(首尔大、高丽大、延世大)几乎是社会上升的唯一通道。手握一纸文凭,意味着通向财阀、司法界甚至婚姻市场的入场券。
如果不是出身SKY,无论录取、晋升还是婚配,都显得寸步难行。这种阶层固化,使得教育成为家庭的“家族企业”:父亲是投资人,负责买学区房、请家教;母亲是教育经理,搜罗最新资源和信息;孩子则是项目,其成绩关乎整个家族的脸面。
从小学到大学毕业,一个韩国孩子的平均教育成本高达5亿韩元,折合人民币约276万元。这笔开销背后,是一整套高度商业化的补习产业链。韩国人口只有5200万,但补习机构的年产值却达到33万亿韩元。哪怕疫情最严重时,仍有超过七成的补习班照常营业,连晚上十点的关门规定也无人真正遵守。
补习之所以成为刚需,是因为韩国的教育体系呈现出极端的筛选效应。
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首尔大学、高丽大学、延世大学这三所“SKY名校”。
第19届国会的300名议员中,有九成毕业于这三所学校,韩国500强企业的高管中,也有一半来自SKY体系。
对于年轻人而言,能否进入这几所学校,几乎决定了未来的职业轨迹。最优的归宿无非两条:要么进入三星等财阀巨头,要么考取公务员编制。但这两条路都牢牢被SKY学生垄断。普通学校的学生,即便通过扩招挤进大学,也往往发现自己的学历毫无竞争力。
韩国高考纪录片《学习的背叛》
于是,补习成了唯一的答案。从小学开始就要拼成绩,为了考进好初中,为了初中成绩好又能进理想的高中,而最终目标,是千军万马挤向SKY那几道独木桥。几十年来,教育内卷在韩国不断加剧,最终不仅把年轻人压得喘不过气,更引发了婚育危机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“不婚不育”。
理由很简单:既然孩子一出生就注定要掉进这场无止境的补习竞赛,那干脆不生,至少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痛苦(曾经网友自嘲的牛马断代)。
其实这种逻辑并不只是韩国独有。
在中国,中产家庭同样深陷教育军备的漩涡。从奥数到英语启蒙,从钢琴到奥赛,家长们几乎不惜一切代价“鸡娃”。即使“双减”政策出台,许多家庭依然通过地下补课、境外网课、海外夏校继续加码。
在这种环境里,教育焦虑似乎与经济水平成正比:越是中产,越怕掉队。
而在日本,皇室也没能例外。几年前,悠仁亲王的学业成绩引发热议,有报道称其学业并不理想,却依然被硬塞进东京大学。这一讽刺案例说明,即便是象征国家的王室,也无法摆脱“学历包装”的焦虑。
当孩子走出东亚,进入欧美教育体系,这种“商品化思维”是否会消失?
现实却并不乐观。
许多留学家庭依然用“投资回报率”来衡量教育价值:
只有进Ivy或者Top30,才算没浪费钱;专业必须是计算机、金融、商科,否则就被认为“没有前途”;如果孩子转专业、休学、gap year,就被视为“退货”的信号。
在一些真实的案例里,父母甚至会直接告诉孩子:“我们花了这么多钱,你要是找不到高薪工作,就是对我们不负责任。”这种逻辑,与《退货儿童》中暗黑的“退货机制”并没有本质差别。
对于孩子而言,这种压力往往转化为焦虑、抑郁,甚至断裂的亲子关系。许多留学生在海外挣扎,不仅要面对陌生的学术体系,还要背负“家族项目”的沉重期待。学习成绩、求职路径、未来规划,都被放在父母的“收益表”里衡量。
在这样的氛围下,孩子的自我探索被挤压,教育的本质被扭曲。
韩国高考纪录片《学习的背叛》
三国(中国、日本、韩国)在文化和历史上同源,教育观念也形成某种镜像效应。父母普遍把孩子视为家庭未来的延伸,把名校视为最重要的社会通行证。在这种语境下,孩子的成长空间被不断压缩,他们成为“完美计划”的执行者,却失去了犯错和探索的权利。
PART.03
留学:逃离还是换一种围城?
许多东亚家庭把留学视作“解药”。当国内的教育军备竞赛过于激烈时,送孩子出国似乎成了一条看似轻松的路径。父母相信国外教育更加宽松、注重个性发展,能够让孩子摆脱被“商品化”的命运。
现实真的如此吗?
在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地,留学生家庭往往依旧延续着同样的“投资逻辑”。很多父母会把留学当作一场昂贵的赌注,要求孩子必须进名校。一些孩子刚进入社区大学或排名一般的学校,就承受了“面子压力”,被亲戚和同龄人暗中比较。
更隐蔽的“退货心态”也在留学家庭中出现。孩子如果不适应,父母可能会要求他们转学,甚至逼迫他们休学回国;有的学生跨专业选择会被质疑“不值钱”;有的家庭在孩子申请gap year时,反应就像在签署一份“退货申请”。
虽然形式不同,但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:教育是一种投资,孩子必须产出符合预期的结果。
PART.04
“完美孩子”的幻象与真实
《退货儿童》在最后的反转中提出了一个动人的疑问:
什么才是完美的孩子?
是成绩优异、品学兼优、乖巧懂事?
还是拥有独立人格、能够感受爱与给予爱?
剧集的答案很简单,却也最难被接受,完美不是来自基因和分数,而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。
对于留学生家庭而言,这一启示尤为重要。许多孩子在跨国教育的道路上背负了过重的期待,他们要证明父母的投资没有白费,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。可是在追逐名校和光鲜履历的过程中,他们常常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:学习的快乐、探索的自由,以及心理健康的维系。
教育本应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,而不是一件完美的商品。父母若只把孩子当作项目,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《退货儿童》里那个冷酷的母亲角色。或许她的选择只是虚构的剧情,但背后的逻辑却在现实中无处不在。
PART.05
如果孩子真的能退货,你会吗?
在东亚教育文化中,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习惯了用分数、名校、荣誉来衡量孩子的价值。
可如果有一天,孩子真的能像商品一样被退货,我们是否愿意承担这种“选择的自由”?
在剧集最后,那个被退货的孩子问母亲:“妈妈,如果我不完美,你还会要我吗?”
这是属于每一位家长的终极拷问,也是东亚教育文化必须面对的命题。
(当然,也许我们真正想退的,是自己的人生)
小编有话说
PS:不是国内的故事。
前段时间听发小说自己的朋友从“J子库”买了一个世界级名校+185帅哥的“J子”,据说生下来的孩子很漂亮。婴儿阶段还看不出智力,但是这些举动隐隐有定制婴儿的影子。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出生,期望他们好看聪明,能够继承父母辈的一切优点。当然无可厚非,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是一片坦途。
而新时代的孩子也期望自己的原生家庭能够无限完美。
但是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,即使帅哥靓女也没准会生出其貌不扬的孩子,即将顶尖富豪也依然会面对阶级衰落,还有一些智力顶级的父母要面对平庸的孩子。
当一切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,这个家庭这些家人对我们还有意义吗?
过度量化的背后也许是坦途,让我们赢在起跑线上。但是起跑线之后还有人生的路要我们自己走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,生在罗马,但罗马已经不是世界中心了。或许说,它也只是古代西方的世界中心。
文 | 筱筱
你怎么看待这部剧?
你认为有现实的影子吗?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