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权威媒体公开了2011年歼?20首飞的画面——这些影像在当年属于严格保密的内容,如今被主动放出,自然引发关注。媒体选择在此时公布,很可能意味着歼?20的服役状态或定位已发生变化,或者有更新、更先进的机型出现并进入主力序列。
按照惯例,军方把“老一代”装备的历史影像公开,通常暗示新一代已上位。歼?20自问世以来不断改进,目前已知的较新型号如歼?20A,已在公开活动中亮相,并有报道显示其正进入较大规模的量产和列装阶段。这说明过去的首批机型在部队中的角色正在调整。
那么,首批歼?20该如何定位?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它们不会被简单废弃或全部退役。即便不是最新配置,首批机型依然具备强大的性能,仍能在空军序列中发挥作用。它们的存在对整体战斗力仍然有实质贡献,不会轻易被丢弃。
展开剩余70%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,形象地把歼?20描述成“野兽挂载模式”——机身外挂大量武器,像是一辆飞行的炸弹卡车。视觉效果极具震撼力,但在高端空战中并不实用,因为第五代战斗机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身性。大量外挂武器会大幅降低雷达隐身效果,从而削弱在制空对抗中的生存能力。
既然如此,当初为何还要做“野兽挂载”的试验?答案可能很现实:军方需要验证平台的多用途能力与挂载极限,为后续不同任务的分配做准备。结合歼?20系列后来的发展路径,可以推断当初就有对首批机型未来用途的预案:把最新、最隐身的任务交给歼?20A或更先进改型执行,而让首批机型承担更灵活的打击任务。
具体来说,歼?20A等新型号负责高风险、高对抗的制空作战;一旦取得制空权,首批歼?20则可发挥更强的载弹量,执行对地、对海的攻击任务。这种安排能把平台的不同优点最大化利用:先进隐身机负责穿透敌防、夺取制空,原型机则以强挂载配合四代半或专攻型飞机,形成分层打击能力。
把第五代战机用于对地对海打击,对很多国家听起来颇为惊讶——这看似把最先进的飞机当“杂活”来用。但在我方特殊的发展节奏下,新旧更替速度快,首批机型被逐步从隐身主战角色中转出,转而承担更适合其结构和改装潜力的任务,也合乎军队效率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逻辑。
这种把先进平台调整用途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。过去从国外采购的双座苏?30MKK进入我军时,曾一度是空战主力;随着国产战机快速发展,那批苏?30逐渐转为以对地对海打击为主,并通过软硬件调整以更好地融入本土作战体系。歼?20的处理方式,与这一思路有相似之处:让性能卓越的平台,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最适合的任务。
当然,并非所有退役或改型的机型都能承担主力打击任务。只有那些在结构、动力与航电上具备改装潜力的尖端主力战机,才有可能在退居次席后经过改造继续担负重要任务;其他型号即便调整,也往往只能担当辅助或专用角色,难以再成为战斗序列中的主力。
总的来看,权威媒体公布歼?20首飞影像,既是对历史的回顾,也隐含着一种信号:平台在更新换代中完成了角色转移。首批歼?20虽不再是最新的“面孔”,但通过合理编配与改装,依然能在制海、制地和战场支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继续为整体空军战力贡献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